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院 > 哲学社会学院 > 正文内容

孙利天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020-12-16 14:36:00哲学社会学院1
孙利天,男,1952年生,吉林省舒兰市人,哲学博士。1982年1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哲学系,并留校在马列主义教研部哲学教研室任教。199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9年遴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吉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主任,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现任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学术兼职:
1.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2.吉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常务委员
3.吉林省哲学学会副理事长
4.吉林大学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5.《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外审专家
6.《中国哲学年鉴》编委
7.武汉大学兼职教授
8.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专家
9.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组成员
10.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学者”教学名师
主要荣誉称号:
1.国家级教学名师(2006)
2.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995)
3.宝钢优秀教师奖(2001)
4.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2011)
5.吉林省高级专家(2005、2008)
6.吉林省管优秀专家(2001)
7.长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6)
8.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2009)
9.吉林省“三育人”工作先进个人(1997)
研究方向:辩证法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主要专著:
1.《论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
2.《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
3.《死亡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
4.《现代苦难哲思录》(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代表性论文:
1.《哲学观与哲学研究的重大问题》(《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8年第2期)
2.《现代哲学革命和当代辩证法理论》(《哲学研究》1994年第7期)
3.《哲学的合法性论纲》(《新华文摘》1991年第10期)
4.《论哲学的思维方式》(《新华文摘》1992年第7期)
5.《论辩证法的人生态度和理想》(《新华文摘》1993年第6期)
6.《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新华文摘》2001年第7期)
7.《试论当代中国哲学的思想起点》(《新华文摘》2004年第14期)
8.《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新华文摘》2005年第20期)
9.《内在与超越》(《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
10.《生命领会和精神自觉》(《新华文摘》2008年第7期)
11.《哲学的人性自觉及其意义》(《新华文摘》2011年第12期)
12.《多元基础主义的哲学观》(《新华文摘》2012年第14期)
主要获奖情况:
1.第七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朴素地追问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希望》,2007年12月)
2.第四次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现代哲学革命和当代辩证法理论》,1998年12月)
3.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一等奖(《生命意识从书·死亡意识》,2001年9月)
4.第六届吉林省优秀图书(生命意识从书(之一),2002年12月)
5.吉林省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科学化和理性化》,1998年12月)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科学发展观与知识观变革》,2004年7月)
7.吉林大学第五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最高奖)(《现代苦难哲思录》,1997年12月)
8.吉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第三次优秀科研成果优秀论文奖(《论辩证法的人生态度和理想》,1993年11月)
作为负责人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2.经济全球化下的民族文化(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3.马克思的哲学观及其哲学变革(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
4.辩证法与现代西方哲学方法(教育部“八五”规划项目)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放性研究(教育部委托项目)
6.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国家级精品课(教育部)
7.国家哲学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www.kaoyantv.com/yanjiushengyuan/zhexueshe/10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