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院 > 文学院 > 正文内容

吉林大学文学院校草

2020-11-22 19:40:00文学院1
吉林大学作为一个公立大学,校园类型属于综合类,于1960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而被社会人士广泛关注。
吉林大学2014级新生集中报到,中心校区、南岭校区、南湖校区、和平校区分别设立新生接待点;因朝阳、新民两校区的大一新生直接在中心校区报到,这两个校区不设新生接待点。其中,以中心校区接待新生人数最多,9时刚过,中心校区设在五月花广场的接待点已经人满为患了。

★90后新生报到青春逼人

大学生活的美好,在于她青春荡漾。昨日的吉大又迎来她富有青春、朝气的一批学子。

签到、填表、办理一卡通、分配寝室钥匙、体检……一切与报到有关的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那些人群中的俊男美女,总会引来更多人侧目。

19岁的哈萨克族女孩热依扎,是吉大2014级法学院的新生。“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一番交流后,记者对热依扎说。“我的家乡在新疆,但中学是在上海读的,普通话也是那时候练的。”热依扎高兴地说,“我很喜欢吉林大学,而且听学生们说,学校的清真食堂伙食很好。”

★“我们的校长是大帅哥!”

上午,吉大校长李元元及其他校领导出现在前卫校区新生报到现场欢迎新生,同时慰问为迎新生服务的志愿者。

吉大的老生们都知道,“元元校长”是校园里的明星人物,校园里常见到他。可初来乍到的新生却不认识他。

李怡兴,吉大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2014级新生,昨天她刚走进学校就幸运地遇到了李元元校长。“是校长!好幸运啊!我能跟您合张影吗?”这个90后女孩说。“当然可以!”李元元校长欣然应允。

“是元元校长!我好几次都跟他错过了,快,帮我跟校长拍张照。”一个身穿志愿者T恤的女生边说边把手机递给同伴。李怡兴听到了,感慨地说:“我们的校长是大帅哥呢。”

“元元校长”有多受欢迎?100多米的报到现场,他走了40多分钟,与超过100人次合影;每经过一个院系报到点,学生们都鼓掌欢迎;有同学说,在吉大,“元元校长”比刘德华还受欢迎。

★校长提笔写下“最初的梦想”

经过生命科学学院的迎新生展位时,李元元校长和校领导被一个“梦想牌”吸引。牌子是手绘的,上面画了一棵生命树,每个报到的新生都可以自愿写下自己的梦想,收藏起来,看4年后是否实现。

“元元校长”被这个“梦想牌”的创意打动:“我们都怀有‘中国梦’,作为大学校长,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可以写下来。”

他提笔写下:“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创新创造,青春辉煌。”还郑重地签名“李元元,2014·8·30”。

★经济学院6名学生走“绿色通道”

为了让家庭困难的学生正常入学,吉大今年专门设立了“绿色通道”,一支由党员组成的“红云”志愿者团队负责为家庭贫困学生办理助学贷款服务,为他们发放可以免费领取衣物和书籍的“爱心卡”。此外,学校还为特困生及家长安排了免费住宿。更为贴心的是,学校特别设立了特殊群体接待站,进行一人一车的特殊服务,保证有困难的新生顺利到达寝室。

经济学院今年共录300多名新生,截止到昨日上午,有6名新生走“绿色通道”入学,并收到了“爱心礼包”。

★家长关心啥都跟校领导唠唠

离开家上大学,很多新生的父母心中都有些忐忑。孩子能不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军训苦不苦?吃得好不好?有机会转专业吗?冬天寝室里暖和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昨天中午遇到新生谢馥伃时,她正准备跟妈妈出去采购东西。“床垫、被褥、暖瓶这些大件的东西都买完了,现在还剩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要买,总得帮孩子都置办齐了才能放心啊。”谢馥伃的妈妈说。

“谢馥伃是第一次离开家吗?”记者问。“可不是,从来没离开过我。我们老家在内蒙古,还挺远的。”谢妈妈说。

为了让家长们放心,吉大昨天下午召开了新生及家长代表座谈会,由校领导听取家长意见,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在吉大,这是一种惯例。

↑李元元校长走到哪里都是焦点。

→迎接新生入校。

链接

“偷听”吉大新生报到

镜头一:五月花广场的喷泉开了

李海林,几年前毕业于吉大物理系的硕士研究生,昨天轮到他开车送妹妹来报到。

“看妹妹拖着小皮箱报到,填表、取钥匙,生怕漏掉一个步骤。天热,一会儿就汗流浃背。办完手续我带她往宿舍区走,一抬眼看到五月花的喷泉开了,雾化效果带来一阵清凉。”李海林说,“其实这个喷泉只在迎新生或学校重大活动时开,我忍不住停下多看了一会。”

镜头二:浴池前办卡新生排长龙

昨日临近中午时分,中心校区四食堂旁边的浴池前排起了长队。

一老生拎着毛巾准备去洗澡,走到浴池前吓一跳,“这都是排队等着洗澡的吗?”她问。“是排队等着办卡的,我们都是新生,请学姐多关照。”队伍里一女孩笑着答道。

“哦,想起来了,前年我来报到时也在这办的卡,也排队了。”学姐说。

镜头三:入学期待“中国好室友”

走进文苑六舍,121寝室的陈弥正在整理床铺。她是长女,家里还有弟弟妹妹,昨天是妈妈和4岁的弟弟送她来报到的。“我们老家可远了,在四川呢。他爸爸工作脱离不开,弟弟太小又离不开我,所以我就带着这个最小的送她来上学。”陈弥的妈妈说,他们是坐火车来的,先从四川坐到西安,再从西安坐到长春。

120寝室的谢宁和于艺分别来自河南焦作和吉林白城,来之前两个女孩就通过“吉大贴吧”在网上认识了,“没想到我们还成为了室友。”谢宁说,“我们都是化学学院应用化学专业的新生。”

本科生要住在一起四年,谢宁和于艺都挺期待,“我们肯定会成为好室友。”谢宁说。

“你觉得好室友应该是什么样呢?”记者问。

“求同存异,和谐相处,能给彼此留下4年最美好的记忆;是学习上的榜样,生活中的伙伴。就这样。”谢宁说。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www.kaoyantv.com/yanjiushengyuan/wenxue/1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