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招生 > 常见问题 > 正文内容

中国的科学考试地点(中国科考站建立顺序)

2023-04-28 19:28:17常见问题

中国科考站建立顺序

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时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1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状元刘春霖,1300年来共计状元504人(若包括辽朝18人、金朝15人、大西国(张献忠)1人、太平天国14人,共计552人)。

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状元这名称跟榜眼、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的称呼。在官方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之为“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和“一甲第三名”。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榜眼这名称跟状元、探花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3探花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三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探花”一名在唐代的科举经已出现。当时中进士者会园游庆祝,称“探花宴”。以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到各名园采摘鲜花,迎接状元。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

探花这名称跟状元、榜眼一样,其实都是社会上习惯使用。在正式发放的金榜之上,只会称进士一甲第一名,一甲第二名,一甲第三名。

4科举有分几科,类似现在的文理科,而举是汉朝推荐官员的方式,清朝时代当举人了就是科举的正式第一步。科举的名字应该是这么来的。

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5科举(605年—1905年)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科举始于605年时的隋朝,发展并成熟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才在1905年被废除,持续了整整1300年。科举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邻近中国的亚洲国家如越南、日本和朝鲜也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现代社会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亦是从科举制间接演变而来

隋唐为了改革九品中正制,隋文帝于开皇七年(587年)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在大业元年(605年)设进士科取士,成为以后的科举。在整个隋朝的三十八年内,总共举行了四至五次科考,总共取秀才、进士十二人。

唐朝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唐朝的科举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常科每年举行,制科则是皇帝临时设置的科目。常科的考生有生徒和乡贡,常科名目很多,依据应举人的条件和考试内容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生徒是在国子监(国子学、弘文馆、崇文馆)、各地学馆入学考试合格的学生。乡贡则是通过府试、州试的人,又称举人;考头名的称解元。通过朝庭尚书省的省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考头名的称状元,其余分甲第和乙第。

唐朝初年,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26年),以郎官地位太轻,改由礼部侍郎主持。唐代科举中最常见的科目是进士和明经。进士一般试帖经、杂文、策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明经一般试帖经、经义、策论。所以进士和明经的区别主要在于辞章和经义。当时人重进士和轻明经。进士每年录取名额不过三十人,加上明经也只有百人左右。

除了每年的常科考试外,还有临时不定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科举考试,叫制科。唐代制科的科目见于记载的就有百种,如博学宏词科、文经邦国科、达于教化科、可以理人科等。参加制科的人不仅有白身,也包括有出身和官职的人。应试者可以由他人举荐,也可自荐。开元以后,全国参加制科的人“多则两千,少犹不减千人”,所以“所收百才有一”。考试以策论为主,也考经史和诗赋。录取后“文策高者,特赐与美官,其次与出身”。制举以开元时期为最盛,唐文宗太和以后就很少举行了。

武则天主政时,曾首创了由皇帝主持,覆核进士资格的殿试;和取武将的武科举。但是,二者在唐朝时并未有成为定例。

唐代的科举仍然留有一定的举察制影子。例如:士子在应试前,流行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社会名流,希望名流能向主考推荐。除了武则天主政的一段时间外,唐代的科举没有糊名的习惯。考官在评卷时,考生的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这样做的原意跟举察一样,是希望可以兼顾人材在试场外的表现。但同时这亦无可避免造成了不公平,出现士子与考官之间的利益瓜葛。到了唐末吏治败坏时,弊病更甚。

整个唐朝的科举取士约一万人。唐代的宰相中,百份之八十是进士出身,可见科举的成效。但科举亦并非唐代政府招纳人材的唯一方法,门荫入仕和杂色入流也是唐代重要的入仕途径。到了唐代后期,出身寒门由科举入仕者渐多,与世族门荫入仕者形成两大官僚派系集团,互相倾轧,史称“牛李党争”。

唐朝的新科进士仅授予的官职远较后代进士低微。例如,唐朝秀才科上上第授正八品上官职,明经科的上上第授从八品下官职而进士、明法两科,甲第授从九品上;乙第只能当最小的官从九品下。著名诗人王维考中状元后当的太乐丞,就是从八品下的小官。因此,唐朝的科举类似于现代的基层公务员招考。

唐代科举考试的实质只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庶族从豪族手里分权,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在全会社范围内挑选人才。所谓“为国选才”几乎只是一句空话。 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 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

清朝科举基本承袭明制。清开国初时曾在顺治年间两次分满汉两榜取士;之后改为只有一榜,但不鼓励满人、蒙古人参加,把科举入士之途留给汉人,即所谓“旗人不占鼎甲”。清朝二百六十七年间开科一百一十二次,进士二万六千人;进士前三名中只有三人是满人,其中两人是顺治分榜时所取,蒙古族只有一位阿鲁忒·崇绮在同治乙丑(1865年)考中状元。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著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

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3人能够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只有商辂一人,清代则有两人。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其余成绩较次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或知县等职。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中国的科考站有哪些?

是的,目前我国极地科考站共有六个。

截至2021年6月,我国在南北极共建立了6座科考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罗斯海新站、黄河站。

中国科考站建立顺序图

我国南极科考站的顺序: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中国南极泰山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1、1985年,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成,南纬62度12分59秒,从纬度位置看,在南极圈之外。

2、1989年,中国第二个南极科考站中山站建成,纬度是南纬69度22分25秒,这次进入了南极圈,也登上了南极大陆,比长城站进了一步。

3、2009年,中国第三个个南极科考站昆仑站建成,更进一步到南纬80度25分02秒,位于距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海拔4093米)的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

4、2014年,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泰山站建成,纬度是南纬73度51分。泰山站海拔2621米,在科考站中也算比较高的,以泰山命名,也比较贴切。

5、罗斯海新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面向太平洋扇区。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预计2022年建成。

中国科考站的纬度位置

长城站: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地理位置为: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

中山站地理位置:中国南极中山站简称中山站,是中国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建立于1989年2月26日,是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站址距北京12553.160千米。(69°22'24"S, 76°22'40"E)。

昆仑站: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胜利建成,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位于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高程4087米,位于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西南方向约7.3公里。

泰山站:国家海洋局宣布,我国南极泰山站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坐标:东经76°58′,南纬73°51′。

我国科考站

     5个

     我国的南极科学考察站始建于1985年,第一个考察站是长城站,4年后建成了中山站,这两个均为常年型科考站。20年后的2009年,我国第一个夏季型考察站——昆仑站诞生;2014年,同为夏季型考察站——泰山站建成。

    2019年,我国第五个科考站,也是第三个常年型的考察站——罗斯海新站,目前已经在建设中,预计2022年建成。

我国科考站在二月建立原因

中国南极科考站现在有五个,包括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和中国南极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岛在建的第五个科考站中国南极罗斯海新站。

1、中国南极长城站

中国南极长城站,简称长城站,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位于南极洲西南,乔治王岛南部。站区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1.26公里,占地面积2.5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0米。

2、中国南极中山站。

中国南极中山站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南极洲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之一,于1989年2月26日建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3、中国南极昆仑站。

中国南极昆仑站,简称昆仑站,是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科学考察站,名称公布于2008年10月18日,位于南极大陆内部冰穹A最高点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海拔4087米,是中国第一座、世界第六座南极内陆科考站,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4、中国南极泰山站。

中国南极泰山站,是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四个科学考察站,于2013年12月26日开始建造,2014年2月8日上午11时正式竣工并开站运行。

5、罗斯海新站。

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中国第34次南极科考队在岛上举行了罗斯海新站。

中国科考站建立顺序是什么

  从高到低: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制度唐制,举人赴京应礼部试者皆须投状,因称居首者为状头,故有状元之称。  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进士第二名的名称,与第一名状元,第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  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与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合称“三鼎甲”。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中国三处科考站名称

第一名:8个

俄罗斯在南极洲有8个科考站,是在南极洲建立科考站数量最多的国家。1956年,俄罗斯在南极洲建立了米尔尼站,这是俄国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之后俄国又建立了东方站、新拉扎列夫站、青年站、列宁格勒站、别林斯高晋站、俄罗斯站、进度站,一共八个科考站。可见,不得不说俄罗斯在这里建立的科考站真多。

第二名:7个

阿根廷在南极洲有7个科考站,估计很少会有人想到在南极洲科考站第二多的是阿根廷。毕竟这个国家实力一般,国际上影响力并不大。阿根廷在南极洲之所以有这么多科考站,和其距离南极洲近有一定的关系。1904年,阿根廷在南极洲建立了奥尔卡达斯站,不得不说时间真的很早。之后阿根廷又陆续建立了圣马丁站、布朗海军上将站、卡里尼站、马兰比奥海军准将站、埃斯佩兰萨站、贝尔格拉诺二号站,共七个科考站。

第三名:6个

美国在南极洲有6个科考站,数量上虽然没俄罗斯、阿根廷多,但并不少。1956年,美国在南极洲建立了麦克默多站,这是美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一个科考站。之后美国又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站、帕尔默站、塞普尔站、伯德站、西南极冰盖分区站。美国最后建立的科考站是在2005年建立的西南极冰盖分区站。近些年,美国对南极科考站投入得越来越多。

第四名:5个

中国

我国在南极洲拥有5个科考站。1983年,我国加入了《国际南极条约》。1985年,我国在南极建立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之后我国又建立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除了这四个,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罗斯海新站也即将投入使用。这就是我国在南极洲的五个科考站。

智利

智利在南极洲也拥有五个科考站,数量和我国一样多,并列第四。智利和阿根廷一样,距离南极洲非常近,所以科考站相对来说比较多。1947年,智利建立第一个阿土洛普拉特舰长站。之后智利又建立了贝纳尔多·奥伊金斯将军站、冈萨雷斯·维德拉站、爱德华多·弗雷·蒙塔尔瓦总统站、胡里奥·埃斯库德洛教授站。智利的科考站名称还是很有意思的,都是人名。

第五名:4个

德国

德国在南极洲拥有4个科考站。1981年,德国在南极建立了格奥尔格·冯·诺伊迈尔站。之后又建立了诺伊迈尔2号站、科嫩站、诺伊迈尔3号站。一共三个,德国的科考站数量虽然不算太多,但在欧洲国家里却是最多的。

日本

日本在南极洲也拥有4个科考站。1957年,日本在南极建立了昭和站。之后又建立了瑞穗站、飞鸟站、富士冰穹站。

第六名:3个

英国

1947年,英国在南极洲建立了西格尼站,之后又建立了哈雷站、罗瑟拉站。

印度

1984年,印度在南极洲建立了达克辛-甘戈特里站,之后又建立了迈特尼站、巴拉提站。一个热带国家在南极拥有科考站,真的很佩服来到这里的印度科学家。

澳大利亚

1954年,澳大利亚在南极洲建立了莫森站。之后又建立了戴维斯站、凯西站。澳大利亚和印度一样,都是热带国家,在南极建立科考站。

第七名:2个

法国

1956年,法国在南极洲建立了迪蒙·迪维尔站。2006年又建立了康宏站。

意大利

1986年,意大利在南极洲建立了马里奥·祖切利站。2005年和法国合作建立了康宏站。这一点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两国共用一个科考站,不知道交流起来方便不,毕竟语言不同。

韩国

1988年,韩国在南极建立了世宗王站。2014年,韩国在南极建立了张保皋站。韩国这两个科考站都是常年站,意味着常年可以使用。

西班牙

1988年,西班牙建立了胡安·卡洛斯一世站。1989年,西班牙又建立了加布里埃尔·卡斯蒂利亚站。

挪威

1990年,挪威建立了特诺尔站。1993年,挪威建立了托尔站。

乌拉圭

1984年,乌拉圭建立了阿蒂加斯站。1997年,建立了鲁佩尔托·艾丽切尼贝尔蒂站。

瑞典

1988年,瑞典建立了斯维站。1989年建立了瓦萨站。

第八名:1个

在南极建立一个科考站的国家有白俄罗斯、南非、捷克、巴基斯坦、比利时、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乌克兰、巴西、秘鲁、厄瓜多尔、新西兰。一共14个国家。除了这14个国家,国际绿色和平组织还在南极建立了世界公园站,这个科考站不属任何国家。

“中国的科学考试地点(中国科考站建立顺序)” 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