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院 > 行政学院 > 正文内容

肖晞教授---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2020-11-29 11:51:00行政学院
一、个人简介
肖晞,女,吉林长春人,法学博士,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破格晋升)、博士生导师、国际政治系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吉林省高校首批“学科领军教授”,吉林省第三批拔尖创新人才,吉林大学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领袖支持计划”入选者。兼任吉林大学青年文化书院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理事,吉林省政治学会理事,长春市青年联合会第十六届委员会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点教材《当代中国外交》专家组成员。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2008年,国家留学基金项目),奥地利萨尔茨堡全球论坛研修学者(2010年11-12月,欧盟委员会全额资助)。
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外交,相关研究领域为东北亚区域政治、全球治理与当代中国政治。长期为本科生讲授《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等课程,为博硕研究生讲授《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研究》、《国际关系学研究设计》等课程。在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SSCIjournal)、《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中国外交》、《政治学》等全文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外交部外交政策研究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吉林大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项目。
学生时代曾荣获吉林大学“十佳大学生”荣誉称号。大学期间连续四年荣获一等奖学金并被评为校优秀学生,荣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学生奖、吉林大学优秀毕业生。以政治学专业第一名成绩被免试推荐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硕士研究生,以本研究方向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就读硕士、博士研究生期间,曾多次荣获吉林大学笹川良一优秀青年教育基金、吉林大学“精英杯”学术成果奖,并曾荣获台湾中流文教与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奖学金。任教后曾荣获吉林大学“教学育人”先进个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先进个人、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获得吉林省第九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第七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长春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吉林大学“十一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吉林大学行政学院科研贡献奖等。
二、教研项目
1.“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第二批重点教材编写项目《当代中国外交》(2010-2012年),专家组成员
2.吉林大学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研究》(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第一参与人
3.吉林大学精品课程《国际政治学》(2005.12-),主要参与人
4.吉林省精品课程《国际政治学》(2005.12-),主要参与人
5.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应该研究的重大问题》(2004年12月),子课题参与人
三、科研项目
(一)项目主持
1.中国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研究》(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
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一般项目:《维护我国海外利益研究》(编号12BZZ054,2012年至2015年)
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05年度青年项目:《东北亚安全合作:权力、利益与知识的互动作用研究》(编号05CZZ010,2005年6月至2008年10月)
4.中国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时期我国东北边疆非传统安全威胁研究》(编号09YJC810017,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
5.中国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全球环境治理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与策略选择》(2011年12月)
6.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青年学术领袖培育项目:《东亚秩序转型与中国战略》(编号2012FRLX08,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
7.吉林大学2010年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青年科研骨干培育计划):《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研究》(编号2010JQB18,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
8.吉林大学2011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种子基金项目:《中国海外利益研究》(编号2011ZZ046,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
9.中国国家民委2009年度民族问题研究项目:《西班牙民族自治制度研究》(编号GM-2009-53)
10.中流文教基金及喜马拉雅基金项目:《当代美国对外政策决策机制研究》(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
(二)项目参与
1.中国教育部2010年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东北亚地缘政治新动向与中国的战略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子课题负责人
2.中国教育部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研究》(编号09JZD0037,2009年12月至2012年10月),
3.中国教育部2010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1世纪初东北亚安全利益与战略研究》(2010.11-2013.12)
4.吉林大学2010年度一般项目:《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与区域金融合作》
5.吉林大学2009年度一般项目:《日本对外结盟的发展趋势研究》(2009.6-2011.6)
6.吉林省2009年度社科基金项目:《新形势下日美同盟走向研究》(2009.5-2011.5)
7.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项目:《中国软实力研究》(编号MJJ2006019,2006年12月至2010年12月)
8.吉林大学“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东北亚区域政治、经济、历史与社会发展》(2002-2005年)
9.中国教育部2004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公正与政府责任问题研究》(编号04JZD00017,2004年12月至2008年12月)
10.吉林省2004年度社科规划委托合作项目:《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互动关系分析》(编号2004106,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
11.吉林省200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朝核危机对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的影响》(编号2007066,2007-2009年)
2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政治学理论研究中心)招标项目:《执政党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编号2004JD001,2004-2007年)
四、主要学术论著
(一)中国外交研究
1.“ChineseEducationinDiplomacy”,China:anInternationalJournal(SSCIjournal),Volume10Number1(April2012):pp.77-92
2.《关于中国安全战略的若干思考》,载《理论视野》(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6期,第51-54页(《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1年第9期全文转载)
3.《墨家思想对中国国际战略定位的启示》,载《国际观察》(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2期,第60-66页
4.《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对中国外交的影响》,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第188-194页
5.《当代中国外交教学的缺失与启示》,载《世界经济与政治》(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第66-79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0年第23期论点摘编)
6.《中国外交战略定位:历史进程、现实基础与原则策略》,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第78-83页
7.《中国实施良种战略的必要性与路径探析》,载《社会科学战线》(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2期,第154-158页
8.《中国国际角色与结构性认知》,载《求索》(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8期,第88-89页
9.《中国国家利益的层次分析与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载《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5-8页
10.《中国外交战略定位:基于外部环境与国家利益的分析》,载《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第70-72页
11.《“和”:中国外交理念的植根之道》,载《吉林日报》2009年10月17日理论版
12.《对中国外交史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载《高教研究与实践》2003年第3期,第16-18页
(二)国际关系理论
13.《国际战略惯性与苏联的命运》(第二作者),载《中国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6期,第184-192页
14.《安全的获得与维持: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对安全问题的思索》,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第105-110页
15.《冲突与战争的根源:三种主流国际战争观的分歧及其比较》,载《甘肃社会科学》(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第124-127页
16.《文化、情感与理性选择政治学:一个政治学的难题》,载《公共管理研究》(CSSCI来源集刊)第8卷(2010年8月出版),第53-63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17.《结构主义战争观:一个基于历史研究的评估》,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3期,第149-155页
18.《新制度主义的新流派:话语性制度主义》,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第23-28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2010年第8期全文转载)
19.《论文化对国际制度创新的影响》,载《东北亚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5期,第41-45页
20.《国际关系主流理论范式中的安全合作模式》,载《学习与探索》(CSSCI来源期刊)2008年第5期,第69-72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1.《和谐世界与权力政治观初探》,载《理论探索》(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6年第3期,第41-43页
(三)东北亚研究
22.《东北亚安全走向与中国战略调整》,《教学与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11年第7期,第75-80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期全文转载)
23.“DPRKIntegrityImportantforPeace”(co-author),ChinaDaily,March1,2011,A9.
24.《冷战后东亚秩序的转型与中美两国的东亚战略》,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1期,第34-41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2期学术卡片论点摘编)
25.《东北亚非传统安全:问题领域与合作模式》,载《东北亚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2期,第42-48页
26.《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日关系》,载《理论探索》(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8年第6期,第131-132页、144页
27.《东北亚安全合作的若干思考》,载《教学与研究》(CSSCI来源期刊)2007年第9期,第64-69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28.《中美在东亚安全结构中的冲突——2006年美国〈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一种解读》,载《东北亚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6期,第62-66页
29.《后冷战时期的中俄关系:回顾与展望》,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6年第4期,第69-73页
30.《冷战后美日同盟:从“漂流”到强化》,载《现代日本经济》(CSSCI来源期刊)2006年第3期,第12-16页(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31.《21世纪初东亚地缘政治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地缘战略》,载《黑龙江社会科学》(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05年第4期,第73-75页
32.《后冷战时期的中日关系——三大理论范式的多重解析》,载《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44-46页
3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合作的现实与前景》,载《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24-26页
34.《冷战后美国外交战略解析》,载《史学集刊》(CSSCI来源期刊)2000年第3期,第70-74页
(四)其他
35.《西班牙巴斯克民族主义问题论析》,载《国际论坛》(CSSCI来源期刊)2010年第5期,第63-68页
36.《从英国自由党的没落看政党的政策与政策理念》,载《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第28-30页
(五)著作
1.《东北亚地区安全战略研究》(合著),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东北亚地区政治与安全报告(2012)》(参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3.《东北亚地区发展报告(2010)》(参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4.《中国外交史》(参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撰写第二章、第三章
5.《地缘政治学》(参编),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撰写第七章
五.联系方式
工作单位: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通讯地址:长春市朝阳区前进大街2699号(邮编:130012)
电话:(0431)85166119
传真:(0431)85167088
电子邮箱:xiaoxijlu@163.com,xiaoxi@jlu.edu.cn